福建竹产业 | 福建省做好“竹”文章 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4-04-18
福建是我国竹子重点产区,竹类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竹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提高竹林经营水平、完善竹产业链条、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建设区域品牌、优化全产业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产业发展也存在着部分竹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够等问题。《世界竹藤通讯》2024年第1期特别关注福建如何做好“竹”文章,从完善经营机制、做好竹产业精深加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助力产业提质增效、保障产业发展要素等方面提出推动福建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助力。
以下文章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 ,作者余 进,伍清亮
编者按
福建是我国竹子重点产区,竹类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竹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提高竹林经营水平、完善竹产业链条、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建设区域品牌、优化全产业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产业发展也存在着部分竹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够等问题。《世界竹藤通讯》2024年第1期特别关注福建如何做好“竹”文章,从完善经营机制、做好竹产业精深加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助力产业提质增效、保障产业发展要素等方面提出推动福建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助力。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竹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二促一带三”发展战略,持续做好竹文章。2016年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点击阅读详情);2022年3月福建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点击阅读详情),2023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福建省加快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点击阅读详情)。这些文件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福建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补助资金专项用于竹产业发展。南平、三明、龙岩等市均出台了支持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福建全省竹林面积达123.00万hm2,竹产业总产值达1 052亿元,出口创汇金额超过10亿美元,竹产业在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福建政和:发展竹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竹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竹林资源丰富
福建是我国竹子重点产区,竹类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竹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现有竹林面积123.00万hm2,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14%,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竹林资源具有分布广、竹种丰富、用途多样等特点。
1)分布广。福建省除厦门、平潭外,其他地区均有竹林分布。其中,南平市竹林面积为43.53 万hm2(毛竹林面积42.93万hm2),占全省竹林总面积的35%;三明市竹林面积为31.07万hm2(毛竹林面积27.67万hm2),占全省的25%;龙岩市竹林面积为23.67万hm2(毛竹林面积22.80万hm2),占全省的19%。
2)竹种丰富。福建省有竹种近200种,主要有毛竹、麻竹、绿竹、苦竹、雷竹、茶秆竹、黄甜竹等,其中毛竹林面积达113.40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92%。
3)用途多样。福建省竹资源以材笋两用竹为主,面积为88.20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71.7%;材用竹面积为23.00万hm2,占18.7%;食用竹面积为7.27万hm2,占6%;纸浆竹、景观竹等其他竹类面积为4.53万hm2,占4%。竹制品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保持低碳水平甚至负碳足迹。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竹子的吸碳、固碳功能尤为可贵。据测算,利用1 t竹材(约666.67 m2竹山的年产出)可减少森林砍伐0.26 hm2,因此发展竹产业对于保障木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福建省竹材产量9.78亿根,相当于替代了约930万m3木材、少砍伐近13.33万hm2的森林,为保护生态、促进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竹山经营水平提升
通过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竹林培育逐步精细,项目区丰产竹林示范基地的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22年全省累计建设竹林道路6.43万km,丰产竹林达53.92万hm2,占全省竹林面积的43.79%。通过釆取组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回收招标等形式流转竹山,不断优化竹林经营要素配置,探索创新“竹生态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转变竹山分户、分散经营现状,激发了竹山经营活力。全省竹业新型经营主体1 240家、经营面积超过20万hm2。注重竹林生态化改造和笋食品安全,严格保护毛竹林中的散生天然阔叶树,提倡竹阔混交,鼓励补植套种阔叶树、实施竹林可持续经营,全省实施竹林FSC森林认证面积超过20万hm2,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2022年福建省竹产业总产值达1 052亿元,出口创汇金额超过10亿美元,均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各类笋竹加工企业2 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笋竹加工企业近400家,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超过120家,解决工人就业30多万人,带动300多万名竹农增收致富。已形成了竹材上游竹拉丝、竹片、竹纾解,中游竹胶板、重竹板,下游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竹下脚料再利用生产竹刨花板、活性炭;笋食品上游水煮笋、手剥笋,下游预制菜、电商零食、笋壳养殖等完整的笋、竹产业链条,以及竹工机械、无醛胶水、印刷包装等较为完整的竹产业链。在全年生产过程中有超过400万t竹粉下脚料被再生利用,用于加工生产竹人造板、竹炭和种植竹荪等,实现了竹粉、竹节、竹梢等“三剩物”全部“吃干榨尽”,“三剩物”加工企业产生的热能供应给加工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全竹利用。
4、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省级财政竹产业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笋竹加工产业迭代升级,福建省笋竹加工已由传统的竹拉丝、竹条、竹胶合板向重组竹板材、竹炭、竹家具、竹工艺(日用)品、竹纤维浆纸、笋竹食品、竹化工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迈进。竹家具、竹厨具、竹集成材、竹地板、竹炭、竹笋加工等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建瓯市的“华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竹地板板胚供应商,南平市延平区的“元力股份”是全球最大的活性炭生产商,邵武市的“福人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竹密度板生产企业,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的永庆竹木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生产企业,福建庄禾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户外重竹地板供应商。已建成国家永安林竹产业示范园区、建瓯笋竹城、建阳竹循环经济产业园、政和中国竹具工艺城、漳平户外木竹制品产业示范园、长汀县闽赣竹木制品精深加工循环产业园、连城朋口木竹加工产业园等一批竹产业园区。
5、区域品牌成效初显
建瓯、永安、沙县、顺昌、武夷山、尤溪等6个县(市、区)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建阳、光泽、漳平、福安、邵武等5个县(市、区)被评为“中国特色竹乡”,南平市被授予“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中国竹工机械产业基地”,建瓯市被授予“中国笋竹城”“中国笋竹之都”,永安市被确定为“中国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政和县被授予“中国竹具工艺城”。培育形成多个特色竹产业集聚区域,南平是我国最大的竹炭制造基地,竹炭年加工产能50万t,约占全国的60%;政和竹茶具产能占全国的60%,是全国最大竹茶具生产基地;邵武竹筷产量约占全国的50%、竹勺产量约占全国的80%,是全国最大的竹餐具生产基地;建瓯是全球最大冬、春笋交易市场,水煮笋产能占全球的30%,手剥笋产能占全国的30%;永安是全国最大的竹胶板生产基地,是全国乃至全球竹集装箱底板主要生产地之一。
6、创新融合成效明显
推动竹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对接科研院校攻关笋竹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发,国际竹藤中心武夷研究基地、省级竹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落户南平,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10年前在永安成立并取得良好运营;建立政和县茶竹旅文化一条街、邵武“竹立方”等集竹产品体验、竹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竹产业体验基地,成功打造了邵武“E知竹网”、永安“竹师傅”等竹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及信息互换平台和共享用工平台等。永安、邵武、政和连续多年举办“竹天下杯”“张三丰杯”“政和杯”等国际性竹产品设计大赛,累计征集国内外创意作品4.46万余件,进一步构建了以竹企业为主体的国际化创新体系。策划了一批竹林碳汇项目,在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达成全国首笔竹林碳汇项目,交易额达124.2万元。创新“碳汇+金融”“碳汇+司法”“碳汇+会议”等碳汇交易模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南平、三明、龙岩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在建瓯、邵武、永安等地开展竹林“碳中和”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建瓯“华宇集团”获得竹木领域福建省首张“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
福建建瓯:“一根竹”造福一座城
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福建省竹产业虽然取得良好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竹林经营效益不高
一些地区对竹产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竹林区公路等级低,生产配套基础设施薄弱。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在人工成本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竹林经营效益不高,导致一些地方竹山管理不到位、抛荒竹林的现象增多。
2、部分竹产品竞争力不强
竹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竹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竹企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偏低,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一些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竞争力不强。
3、竹产业内部结构不优
从竹产业内部结构看,一产占23.1%,二产占68%,三产仅占8.9%,第三产业占比偏低。
4、竹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够
部分地方对竹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政策支持偏少,且现有工业扶持政策对笋竹精深加工存在门槛高、落实难的问题。部分地方产业交易平台少、物流费用高、展销平台欠缺、上下游配套企业不足等问题突出,企业扩能、厂房扩建(修缮)、竹山分解点和初加工小微园建设用地受限制比较严重,从事竹产业的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武夷山国家公园大竹岚 黄海摄
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给福建省竹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与此同时,“以竹代塑”“双碳”战略的实施,也为福建省竹产业发展带来了有利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1、突出深化林改,健全完善经营机制
针对福建省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一些地方竹林管理不到位,甚至抛荒的实际,应把促进竹林流转纳入福建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竹林生产培育机制。
一是推进规模经营。借鉴沙县“四共一体”林业专业化合作经营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竹林规模经营、科学经营,有效提升种植效益,让林农更大受益。出台竹林流转的奖补政策,鼓励竹林经营权流转,重点支持国有林场、国有投资公司赎买收储集体竹林;鼓励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林农”等模式,建设原料林基地;支持村集体收储个人使用权的竹林。
二是推进定向培育。将退化竹林修复更新纳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补助标准,探索扩大竹林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积,鼓励保险机构推出竹产业商业保险产品。
三是推进服务提升。重点支持竹林经营大户、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组建竹笋采挖、竹材采伐等专业队伍,推广应用现代化、机械化竹采运装备。
2、突出精深加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竹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较为单一等问题,全力做好竹产业精深加工,推进竹加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做大重组竹、竹集成材等竹材建材产业规模,做强竹生物质能源制品、竹工艺日用品、竹笋预制菜等笋竹加工新兴产业,加快竹溶解浆、竹纤维素膜、纳米竹纤维素、竹纤维素丝等竹基创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二是扶持壮大竹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笋竹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和半成品加工企业,引导优质企业上市。
三是加大对“以竹代塑”科技攻关和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将“以竹代塑”研发设备、专 利技术购买等纳入省级财政竹产业专项补助。加大对国内外“禁塑令”目录中收录的产品的扶持力度,加快“以竹代塑”高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大“以竹代塑”宣传力度和推广深度,提高市场认可度。
3、突出三产发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针对福建省竹业第三产业比重低的问题,立足福建省实际,持续实施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建设,大胆探索发展“竹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发展“竹产业+旅游”。结合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加快开发竹林自然景观、竹旅游商品、笋竹特色美食等方面旅游项目,建设一批竹乡人家、竹林小镇和竹林风景线等,支持一批竹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竹博园、竹文化公园等建设,打造一批竹林精品景点及旅游线路。
二是发展“竹产业+文创”。深度挖掘竹文化资源,深化竹子与历史、文化和民俗的融合,传承发展竹编、竹伞、竹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竹文创产品设计生产,支持建设竹文创基地。
三是发展“竹产业+碳汇”。开发储备一批竹林碳汇项目,实施竹林增汇工程,鼓励开发竹林碳汇信贷产品。支持发展竹产业特色品牌,组建区域性特色竹产品交易中心或网上交易运营平台,开展大宗竹产品交易。依托“竹博会”等平台,积极举办各类竹产业设计、创新、品牌推介活动。
4、突出培育“五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针对福建省竹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价值不高,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偏低等问题,积极推广林业“五新”,提升竹业发展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一是加大竹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开发利用研究,改进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使用竹林喷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的竹下经济。
二是加快竹机械的研究推广应用,加快竹林机耕道建设,引导科研单位、企业主体协同提升竹产业机械化水平;将符合条件的竹采运装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三是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建立竹产业智能制造和应用示范点,支持有条件的竹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数字工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样板。
5、突出要素保障,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在落实好2022年福建省林业局等10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
一是加大用地保障,协调将竹产业相关设施用地纳入自然资源厅正在研究制定的助力乡村振兴设施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办法,支持在竹产区就地就近建设竹材和竹笋收集、堆放及物理分解场地,纳入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用地范围。
二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实施一批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持续开展丰产竹林基地建设,竹山滴灌和机耕道建设、维护和升级改造。实施一批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项目,扶持规模以上笋竹加工企业购置关键设备、开展研发、品牌创建、平台建设、开拓市场、FSC认证等,加快转型升级。支持一批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建设,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支持笋竹加工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 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品牌或平台,并享受相关奖补政策。
三是强化竹产业人才支撑,鼓励校企、院企合作,搭建竹产业发展人才智库,实施定向人才培训和定向招聘就业,做好竹产业相关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壮大科研团队力量;引导和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推动解决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
“武夷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内景
相关新闻